(一)退休领导出版纪念相册,吴江档案馆提供照片
2005年3月11日,中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储江在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韦斌纯、吴江市接待办处长庄国民等人的陪同下,到吴江市档案馆查阅1957~1966年储江任中共苏州地委第一书记期间在吴江的工作活动照片,拟收集后出版纪念相册。市档案局局长费云林亲自接待了他们。
经保管利用科同志对馆藏照片档案仔细检索,共查到1962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中共江苏省党代会代表时的合影3张(因照片长达1米多,且需反转片,故要等他们下次带技术人员来翻拍)和1986年储江到吴江视察基层政权建设时的留影4张。工作人员及时对照片进行翻拍并寄给储江主任,储江主任感到很满意,认为这些照片在内容和地域上对纪念相册的完整性有相当大的意义。
(吴江市档案局王小霞)
(二)吴江锡山两馆协同联手为民排忧解难
2009年12月,吴江市档案馆和无锡市锡山区档案馆密切协同,为吴江市邮政局职工马先生解决了知青工龄的凭证问题。
马先生是“老三届”毕业生,1968年9月下放到农村插队。几个月后,他又将户口从当时插队落户所在的吴江县平望公社转到了原籍无锡县甘露公社插队落户,直到1979年知青回城时回到吴江,被安排进吴江县邮政局工作。他将在2010年4月到龄退休。为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供自己下乡插队、可计算连续工龄的档案资料,他来到了吴江市档案馆。
由于当年马先生在吴江插队的时间比较短,并且于1969年转到了无锡甘露插队,因此,后来吴江市档案馆根据知青档案编印的知青名录里,并没有他的姓名,也就是说在吴江市档案馆里没有他的知青档案。而当年的无锡县,在后来行政区划调整时又分为了锡山和惠山两个区,马先生的知青档案还有没有呢?如果没有插队下放的档案作凭证,那么马先生就有10多年工龄无法确认。如果有,这些档案又保存在哪里呢?因不知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知青档案,他显得非常焦急。
为了对他负责,我当时想到,当年公安部门的户籍档案应该有他插队时户口迁移的记录,于是就把电话打到了平望派出所。经联系,平望派出所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的户籍档案都保存着。同时,我还与在一个会议上认识的无锡市锡山区档案馆的张彤取得联系。巧的是,甘露就在锡山区。于是,我就把马先生的情况告诉了她,请她帮助查找有关马先生的知青档案。当时,张彤正在出差路上,一口应诺回去就帮助查找,还仔细地告诉了锡山区档案馆的地址和乘车的线路等。虽说此时马先生所要找的档案资料还未找到,但吴江和锡山两地档案工作人员热情服务的态度已让他感动。
当天下午,马先生在平望派出所找到了自己插队时户口迁移的记录。第二天,他又赶往无锡市锡山区档案馆。当他到达那里时,认真负责和非常热心的张彤早已查找到了保存在锡山区档案馆内有关马先生的知青档案,并复印好后等待他的到来。
就这样,吴江市档案馆和无锡市锡山区档案馆两馆协同,联手为马先生排忧解难,解决了事关10多年工龄的凭证问题,令马先生十分感激。
(吴江市档案局张志远)
(三)60年代精简职工找档案寻补助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减轻国家的负担,很大一部分青年主动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回乡支援农业生产。他们当年下放时正值青春年华,如今大多已是古稀之年的白发老者。虽然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退休或退职年龄,但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稳定的社会养老保障收入。2010年5月份,也有这样一位当年被精简的职工带着同样的困扰,向我们吴江档案馆寻求帮助。
来访者是一位年逾60岁的老妪——周女士,1959年她进入同里国营哺坊做学徒工。1962年时响应号召,从原单位下放至同里公社张塔大队。同年8月,因结婚迁入青云公社瑾下浜村11组。后原本有机会上调,但考虑到当时女儿的工作问题,故将自己的名额由女儿顶替,38年来一直生活在青云(现已并入桃源镇)。原本花甲之年的她早可以享受到国家的退休金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一分养老金,由子女赡养着。考虑到自己的情况属于60年代精简下放职工,完全可以享受国家的补助,故其特地向桃源镇民政部门申请,并出具了由原同里哺坊经理——李××写的一份证明书。但是当地民政给予的回复是她不符合申领条件,一是参加工作的时间不对,二是工作单位性质不对。
面对这种窘境,老人多方打听,抱着一丝希望来到我们档案馆,看看能否找到她当时确实是作为精简职工下放的材料。听了老人的描述,我们接待中心的工作人员自然很是同情,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希望能为她排忧解难。鉴于老人不单只是精简至一个地方,还涉及婚迁,所以我们同时在同里镇、同里公社及青云镇3个全宗9个目录里进行查找,同时把查找年限放宽,不只局限在1962年,而是延后至70年代。同时,把查找范围适当放大,将下乡知青的档案一并放入搜索,以保证查找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另外,老人还提供信息说,当时同里哺坊在业务上归供销社管理,为避免遗漏材料,我们也翻看了供销社的案卷目录。
通过数字化档案馆系统的计算机初步检索和人工翻看目录的双重检索,我们从库房里调出7卷案卷和老人一起翻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仔细翻查,我们在4002-2-45号卷中看到了“同里公社各企事业单位1962年精简(减)人员全部名单安排去向方案”,这份方案上清楚写明“哺坊”被精简人姓名中有她的名字,但同时问题也来了,方案上的名字与老人现在用的名字不符。不过,两个名字的读音和字形很相近,极有可能就是其本人。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猜想,我们继续翻查其他档案。最终在4012-3-17号卷的“同里镇各单位下放农村小队会计发放管理补助费情况”表中,找到了“哺坊会堂周××”的登记记录,上面赫然写有她现属大队为“张塔大队”,正好和老人的整个经历对上号了,应该说老人确实是属于60年代精简下放职工。
拿着这份原始档案证明,老人很开心,一个劲地感谢我们工作人员的细致服务。她表示,会再去桃源民政申请领取国家补助,虽然名字可能有些不符,但她相信有关部门会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事后,我们了解到吴江民政部门于2008年2月1日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根据苏政民〔2008〕1号文的精神,60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的生活补助标准将会调整,从2008年1月起,非农业户口由原440元/月提高至490元/月,农业户口由原380元/月元提高至430元/月。衷心希望老人能够早日办妥手续,申领到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国家补助。
(吴江市档案局潘莉)
(四)建设退伍军人专题数据库,快捷便利解决他们养老补贴问题
2011年8月开始,前来吴江市档案馆查询退伍军人档案的人络绎不绝,据统计,2个多月来,我馆查档接待中心共为443位查档者提供了方便,人员涉及吴江各个乡镇,掀起了一个查档小高潮。
近期,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发文,要求从2011年8月1日起,给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发放老年生活补助。根据文件精神,吴江民政部门也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出台相关补助细则:对1954年11月1日后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按每服一年义务兵役、每人每月发放10元的老年生活补助标准予以发放。由于能否顺利找到入伍、退伍等相关档案凭证,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养老补贴问题。所以,很多查档利用者都抱着很大的希望前来我馆,而当他们找到自己的原始退伍档案资料时,也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二三十年过去了,搬家搬了好几次,退伍证早就不见了,没想到在档案馆还能找到我们的档案,档案确实很重要,还是国家和政府考虑得周到,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啊!”
出于资源整合的需要,吴江综合档案馆早已建立了1979年前全市退伍军人档案专题数据库。在这次集中查阅中,利用高新技术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便捷化充分体现了出来。我们只需在数字档案综合管理系统里输入查档者的相关信息,即可查询到原始档案所在的案卷编号,在档案库里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当事人所要的原始档案,也能很快将复印件提供给当事人或代办人。另外,根据民生档案覆盖面广、利用率高的特点,馆藏退伍军人档案也已完成全文数字扫描,将扫描打印件提供给查档者的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极大地缩短了查阅等待时间。吴江市档案馆也极力希望能用优质、快捷、严谨的服务,尽可能地为市民提供各种档案资料,进一步贴近群众的生活,架起一座档案民心桥。
(吴江市档案局潘莉)
(五)解市民之急就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2011年11月3日上午临近下班时间,一位沈姓老奶奶风尘仆仆来到市档案馆查询她儿子的工作记录。我和同事经过几次波折,终于帮她查找到了需要的档案资料,令她十分感动。
沈奶奶到市档案馆后,由于不熟悉情况,直接上了四楼办公区,敲开了沈卫新局长的门。沈局长热情接待,一边通知安排保管利用科科长范红明到下面接待,并亲自陪她到查档中心帮助查找。据沈奶奶讲他儿子曹××1989~1994年曾在吴江“新吴钢铁厂”工作,现在在深圳工作,为了办理养老保险,需要提供在“新吴钢铁厂”的工作记录。我们在“新吴钢铁厂”档案中进行了查找,但没有发现想要的资料。于是请沈奶奶再打电话找她儿子确认一下企业名称,才得知是“新江钢铁厂”,而非“新吴钢铁厂”。于是我们又在电脑上查阅,但让人失望的是,还是没发现相关记录。大家分析,沈奶奶要查找的档案有可能还没有移交进馆。
由于沈奶奶事先已经跑了多个部门,都无功而返,这时的沈奶奶十分着急。
当时已经到了12点钟,沈局看到老奶奶还没有吃午饭,就安排我陪同沈奶奶到市委食堂就餐。用完中饭,我又陪同沈奶奶来到人社局社会保障窗口。人社局同志了解了沈奶奶的情况后,认真地帮我们查找档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相关档案,为她解决了问题。
沈奶奶对我们档案局的工作表示了感谢,连声说档案局的同志态度真是好,不仅帮她查找资料,还安排她吃饭,并为解决她的问题想了这么多办法。
(吴江市档案局谭亮)
(六)电话咨询让查档更快捷
2015年6月8日上午,“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你好,是吴江区档案局吗?我想查一张我岳父母30年多前的结婚证,现在在家怎么也找不到,要急死人了,没有这张证就无法领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我岳父叫李××,岳母叫吴××,麻烦你们帮忙找找。”
“你别急,如果你岳父母当初登记且档案移交到我们档案馆的话,马上就能查到,你稍等一下。”根据当事人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员立马从电脑系统内检索出:档号:4015,目录号:02,案卷号:165,男女双方名字和查询人员所要的信息相符。
工作人员在答复查询人员时了解到他的一个困难,原来他的岳母已经过世,岳父又因交通事故,卧床不起很多年,实在无法前来,希望自己能够前来帮忙代办,婚姻档案查询必须本人前来,但是他情况特殊,工作人员建议他到岳父母所在的村委会开具证明,凭证明调取档案。下午2点钟,当事人急匆匆地拿着这份证明材料来到档案馆查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随即从电脑调取了他要的档案。
按照国家政策申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还必须要有独生子女证的,工作人员立马询问他家中是否有独生子女证,经工作人员这一提醒,他才想起独生子女证也没有,工作人员立即在电脑中输入他妻子的名字,查到2027-02-310中的独生子女证。临走前,他激动地说:“你们的电话查询让我少跑很多冤枉路,省得来回奔波了,方便了老百姓办事。幸亏你们细心的工作,提醒我还需要独生子女证,否则我第二天还要再来一趟。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热心的工作。”
(吴江区档案局水丽芬)
(七)太仓三兄弟为写家谱赶到吴江查档案
2014年11月24日下午阴雨绵绵,李先生三兄弟急匆匆地来到吴江区档案局,大哥万分焦急地说:“我们想要查询下我们外婆家当年的土改证,时隔这么多年,希望你们帮忙找找。”工作人员一边安慰他们一边向他们了解情况,原来这三兄弟都已退休,现在想编写家谱,可是在编写过程中缺少材料,而他们的外婆是吴江人,所以就特地从太仓赶过来。他们的外婆叫“陆××”,当时是家住七家村。工作人员立马将“陆××”三个字输入电脑检索。搜索到“全宗号:2001,目录号:5,案卷号:1022的吴江县大庙区充补乡七家陆××”。“肯定是这个,一定是这个,不会错的。”李家的二哥兴奋地说,“我们在百度查过,我外婆家就是这个大庙区的七家村,麻烦你们帮忙调下档案。”
工作人员立马从库房调取档案,三兄弟小心翼翼地接过档案,认真地翻阅,“哎呀!瞧,这就是外婆的名字,这些是当时家附近的邻居,周边还有桑田,想不到还保存得这么好。”工作人员立即帮忙复印盖章,临走时,激动地说:“谢谢你们的热情服务,这份老档案为我们编写家谱提供了有力的材料。”
(吴江区档案局水丽芬)
(八)多留一个心眼,帮助律师查到当事人婚姻信息
2015年6月10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律事务所的俞律师,前来吴江区档案局查询其两位当事人的婚姻信息。
按照规定,律师前来查婚姻档案需要提供法院的查询函,档案局工作人员根据查询函上提供的信息,在查询系统中先搜索名字,顺利检索到一位当事人的婚姻信息,但另一位的信息却显示“数据为空”。随后,工作人员按照出生年月再搜索了一遍,仍旧没有相应的信息。
俞律师听到没有信息,正准备离开,工作人员叫住了她,耐心向她解释,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登记的婚姻信息可能会与现在有出入,请俞律师再确认一下当事人当年的信息:譬如当事人有没有曾用名,或者出生年月有没有阴历阳历区别。
听了工作人员的提醒,俞律师打电话回事务所,再次确认当事人的信息,终于了解到当事人当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确实和现在身份证上有出入。现在身份证上的“庙”字原来用的是“苗”字,而现在的“梨”字原来登记的时候写的是“莉”字,工作人员根据她提供的新信息,再次在系统中检索,终于在全宗号4002,目录号:2,案卷号:309的案卷中找到的当事人的婚姻信息。仔细核对当时的结婚申请书,发现出生年月一项,身份证上是12月4号,而登记时写的是10月18号,果然是有出入的。
俞律师接过婚姻信息,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表达了真诚地谢意,她感慨地说:“到档案局查档案太有收获啦,否则我还不知道要多跑几趟路才能查到准确信息。”
(吴江区档案局沈思思)
(九)吴江区档案局为84岁兴化老人查到革命工作经历
2015年10月12日,江苏兴化市沈伦镇张王村84岁老人张先生来到吴江区档案局,要求查阅其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档案。
老人说,他参加过黄桥战役,后来到吴江,以在庞山湖种田的名义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47年4月,不幸被吴江县警察局抓获,受尽折磨。后经组织努力得以获救。解放后,在庞山湖工作,后回兴化老家生活。据他反映,地方政府每月发给他一些生活费,但因他身有残疾(七级),仍感生活艰辛窘迫。现在希望查阅其革命工作档案,以作为向组织提出享受相关政策规定待遇的依据。
听完他的陈述后,鉴于我馆革命历史档案基本空白的特殊情况,保管利用科接待人员立即检索国民党吴江县警察局有关关押“罪犯”条目(第0205①921号卷),从中查到张先生因任大队长进行革命活动而被捕关押的档案。这些可反映出他的确在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据此他可向地方政府要求享受这一待遇,以缓解目前的困难境况。
中午,看着老人啃几块饼干当午饭时,我馆人员连忙为其倒水,并买来面包、菜饼给他当午饭。当他拿到复印件时,一再说谢谢,连称吴江档案局工作人员服务好。
(吴江区档案局王小霞)